春野村庄调研报告|陈欣:在行动中培育种子,然后生发出改变的枝芽
写在前面
2023年的暑期,春野发起了村庄调研的实习招募。我们招募到了几名优秀的实习生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调研团队,一起到厦门同安造水村进行了调研。
我们走进村里和村两委、村里的种植大户、普通小农户等进行了访谈,也观察着村子里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尝试着去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梳理。
我们最终会推出3篇相关的推文,其中2篇是两位实习生同学的调研和思考的报告,1篇是总体的调研报告。因为调研时日不多,信息收集和整理必然不够全面、完善,这些报告仅代表我们调研小组在当时了解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也欢迎交流、指正。
本次调研获得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千禾社区基金会“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项目中“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小额支持。
在行动中培育种子,然后生发出改变的枝芽
陈欣
气候变化议题起源于20世纪中叶,现已成为国际政界、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关注的焦点。2023年1月,世界气象组织确认过去8年(2015-2022)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8个最暖年份,过去10年(2013-20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高出1.14摄氏度。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上升0.26℃,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每10年0.15℃升温。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再次表明,气候变化正在给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多方面的压力与威胁。在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又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与风险?其中农户与气候变化适应间存在着怎样的韧性?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量,本调研团队选取了厦门市造水村作为首次专题调研农村应对气候变化与村庄可持续发展议题的第一个村庄,观察气候变化给村庄生态农户带来的影响,了解他们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走进造水村
进入村庄:去感知、去看到、去发现
入户调研,什么身份比较合适?我们尝试以“为村庄做点什么事”的行动者身份进入村庄,在初期的工作中,更多的是访谈和观察,切身进入到村庄,去感知、去看到、去发现这个村子的村情和民情。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村庄的农产品种植情况和生态情况,也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角度理解农业生产和村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发现,在近几年极端气候加剧的情况下,高温、暴雨、台风等天气影响,使得果农的作物品质受到实质性影响,如龙眼易于开裂、损坏、甜度降低等。面对这一情况,多数农户是束手无策,“天要下雨,天意不可违”,一句俗语饱含村民面对恶劣气候的无可奈何。进一步的,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提出“是否可能以提高耕作技术来抵御和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呢”。当地拥有较高果树种植经验和技术的村民告诉我们,他的种植经验和知识也在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更新,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与早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平日也会为村里的其他农户做果树嫁接等工作。可以看出,当地村民有自己的经验和权衡使用不同种植方法的考量。
当地不同农户对于种植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下,他们达成一致的点是:如何将滞销或受气候影响品质降低的作物销售出去,减少亏损。因此,目前阶段,可以发现村民最想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市场和销路,在气候影响下作物的价格反而是其次(不期待有高价售出,只求能不亏损)。
在村里调研的每一天,几乎都经历了午后的暴雨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一场台风、一次暴雨对村庄或农户个体意味着什么?2016年9月的“莫兰蒂”台风于沿海地区村庄而言都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罕见的极端天气对于沿海地区村庄种植户而言,更多的是应对方式是“束手无策”。带来的影响确是损失惨重,几乎“颗粒无收”。而2023年7月底又一轮“杜苏芮”台风袭来,在是否登陆厦门的预测中,村民也只能做“祈祷式”应对,尽管最后台风并未正式登陆造水村,但其带来的连带效应——暴雨,还是让农户的作物受到较大影响,如龙眼在暴雨天气下开裂,影响品质。
1
冲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除了台风和暴雨,造水村农户还面临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病虫害、外来物种侵袭等。
村民反映,近几年来,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气候变暖,农田里的病虫害也随之增加。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但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农业病虫容易越冬,使病虫害增加,也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温度增高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进一步加重。对造水村的果农而言,病虫害影响作物品相,如龙眼表皮粗糙和生黑斑,进而导致整体销售受影响。另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使得农作物受直接影响。近几年被放生到山上的松鼠快速繁殖,使得造水村多种作物因为松鼠咬食而产量受损,村民辛苦种植的水果如龙眼等成为松鼠的食物。
同时,气候变化于农户而言,不仅仅是在作物产量和品相上的影响。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高温天气多发,于农户而言进行露天劳作也是一大挑战。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个更温暖的星球上工作》的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将导致高温工作环境增加,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健康风险,而农业是受高温影响最为严重的部门。面对厦门夏季的高温,村民告诉我们,正午和午后的暴晒确实没办法下田,他们已经尽量不在正午日晒时露天劳作,而是错开气温较高的时段,选择较为阴凉的早晚实行耕作。
夏季阴晴不定的天气和在芭乐田里劳作的阿姨
2
韧性:现有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村民对于极端气候尽管有无可奈何,但大部分农户仍持乐观的应对态度。我们收集到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知识更新和生计经营。
正如前文提到的拥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果农,在应对与往年不同的极端气候或气候变化时,改变不了“天”,他们会从自身出发,在一次次的实地种植实践中更新自身已有的“知识库”。如在龙眼种植过程中尝试应用“矮化”、“控梢”、“触杀”等不同的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适应”。
而谈及生计经营层面,在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下,农户常常会选择控制作物价格来减少损失,或称之为“被动适应”。造水村的一村一品作物主要是芭乐,一年产出两季,在光照和气候适宜的季节,芭乐品相好,能售出较高的价格。相反,受气候影响雨水多的另一季,芭乐的味道则略显寡淡,品质大打折扣,销路则成为最令果农担忧的问题。在这一境况下,果农不得不降低产品销售价格,以求减少亏损。
村里的种植的芭乐和龙眼已经成熟了
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社会经济因素讨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生态农业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农业实践方式,在知识和技术层面对农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候变化不断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也需要农户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术储备。但除此之外,是否能够有村庄、村集体或农户之外的“第三者”加入到这场应对气候变化的暗涌中呢?这也是除了“气候”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外,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值得探讨的社会经济因素。
农户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化服务?这一问题在我们进入村庄,了解村庄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从构建产业链、开展技术培训,再到知识共享学堂及环境意识提升课程等等想法一个接一个地冒出,也都有过前人的实践影子。但回到当下处境,这些服务是否是村庄或农户个体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呢?
整体而言,我们能够发现,尽管农户在努力尝试各种渠道销售生态农产品,村庄也有部分农户建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人只有这位村民本人),但大部分小农仍专注于生产,在营销和销售方面有较大瓶颈。村两委也反应目前能连接到的消费者的数量还是比较低,或者说缺乏“大客户”解决燃眉之急。由此可见,前文所述的种种想法,在针对农户当下处境和现实紧急需求时,还是显得“隔靴搔痒”。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其实不是很迅速地建议和给出对策,而首先是找到可以和他们做一些事情的起点,即“行动的起点”。这一起点更应是立足于农户的现实紧急需求以及现有的资源来寻找和设计的,这也是我们前期的基础调研核心所在。
路边随处可见经过矮化的龙眼树
根据村庄部分的受访者反馈,他们基本会运用较为生态的方式种植,如使用有机肥等,但提到有机产品的认证时,多数反映出认证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了,几乎没有人认证。但其所采取的生态种植方式成本往往高于常规农产品,进一步使得生态产品的价格稍高,而这一价格能否为消费者所买单?通过什么方式买单?纵观已有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已经有了“跨过”所谓认证体系,农户和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方式,称之为“替代性食物网络”,即在食物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食物供应链中的其他角色之间形成的有别于主流市场供应链的新的食物系统,比如现有的农夫市集、社区支持农业、消费者共购小组等。而通过几次的走访和沟通,能够发现造水村村民有意无意的察觉到了这一体系,但问题还是在于缺乏一个中间的“桥梁”来连接城市社区和农户,无法直接做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有效对接。我想,这或许能够成为我们服务切入的一个引子。
我们在小卖部访谈
阿姨招待我们吃芭乐,拌了酸梅真的太好吃了呀
总结与讨论:气候变化影响下小农户何去何从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是较为宏大的叙事,而村民的日常生活则是微观和能够“触手可及”的。如何将气候变化与村民的在地生活做衔接和结合,将因发展而产生的气候变化问题重新放回到“发展”中去讨论和解决,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在调研中,我们看到造水村作为一个还未被过度开发、保有生态底蕴的村庄,正以村民之力抵御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他们一直在适应和调整。但随着近几年极端气候愈加反复无常,仅以村民之力也略显乏力。
在和村民聊天时提到了一个话题,也是前几次的访谈中被多次提到的,即村庄,或下一代的发展。我们问阿伯,下一代还会在村庄从事农业吗,或者说可以接受下一代回来发展吗。阿伯否认得很迅速,他说:“回来干嘛?赚不到钱的。”我们又说,那这样村里种植的就到你们这一代了,到时候这个村是不是就空了。阿伯沉默数秒,还是说:“回来也没用,不如不回来,现在成本又高,种点东西也赚不了多少,有的时候还亏。”
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现在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传统的小农耕作正在逐步被商业化和城市化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造水村相对而言还算是空心化没那么严重的村庄,而村民也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也侧面反映出中国延续千年的农耕时代在濒临消亡呢?我们尚且会想,如果农业种植停留在阿伯这一代,下一代不再回乡从事农业,那么这个村庄是否会逐渐空心,再往后只剩下“造水村”这样一个曾经的村名。如《中国在梁庄》一书所述,从另一层面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那么,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内核有新的思考,造水村如此,中国其他村庄亦是如此。这几次的调研虽大的议题和方向是气候变化与风险评估,但内核和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如何通过气候议题,如何通过村民关心的和需要去应对的问题,去看到、去发现、去寻找所谓“行动的起点”,是我们下一步要持续做的,也希望春野未来有更多的行动,撬动村庄的可持续,留住“乡愁”。
进出村的唯一一趟公交车
写在最后:作为观察者的反思与体会
今年八月,我们在造水村埋下了一颗“气候变化议题与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我们从前期的预调研,到实地进入村庄,再到与村民访谈交流,以及最后离开村庄,做调研总结和复盘,是一次村庄调研的新体会。也许整体过程不如前期预设的完美,但进入一个新的村子,了解村庄的境况和底蕴,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已是新的知识和观念的输入。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沿海山村带来的影响,也感知到村民对极端气候的感知与认知,我们看到村庄的农产品种植情况和生态情况,也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角度理解农业生产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的,我们尝试以“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对当地气候变化风险作评估,以协助村庄未来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
我们的调研小组
从行动者的视角看,对于田野中的人们,我们的到来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几次的入户访谈中能感觉到,整体上他们将我们视作外人,无法在短期内完全信任我们,因而在讲述村庄一些事件时会有所保留,或几次三番要求我们对某些内容保密;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我们真正能够介入他们的生产生活,看见他们的难处,希望获得外在的生计方面的帮助。也正是这样,我们和村民的初步交流中间生成着较为矛盾的横沟,我们作为“外来人”,想了解村庄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信息,而村民作为村庄的原住民,在面对“外来人”的访谈时,下意识地将我们当作“解决问题”的角色,因而对我们“诉苦”,希望我们看到他们的难处,帮他们解决生计难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获得他们的信任,如何让他们接纳我们,如何看见和走进他们,值得更进一步的考量。
调研整体上进行顺利,但在推动的过程还是多次变动计划。比如最初的计划是驻村一至两周,真正进入村庄感受村庄,后又因住宿和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只得调整计划,改为入户访谈,当天内返程。这样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和村民建立关系的时间,因此在入户过程也发现很多问题显得生硬。
另一方面是访谈对象选择的偏差,间接反映到最初调研主题的模糊。我们组内讨论决定的最初主题大方向是气候议题,但在第一次进入村庄入户访谈时,选择听取村庄联系人的意见,花了一下午访谈村内的非遗传承人,获取的信息偏向了村庄文化和民俗这块,偏离了原定主题。回来后我们进行复盘,又再进一步细化了主题为“农村社区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主题下再次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继续进村走访。另外,目标导向也很重要,比如在有村庄熟人的带领下我们处于被动状态,下意识听取熟人意见。但其实行动更应注重目标,我们带着什么样的目标来,就该把握主动权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
最后,对于一次村庄调研而言,我们整体的实地进行周期还是太短了,行程匆忙没办法更深入地感知和了解村庄。理想状态下更希望能够有长期的驻村实践,在田野里融入村庄,在行动中培育这颗“种子”,使其生根发芽,抽出“行动与改变”的枝叶。
参考文献: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ast eight years confirmed to be the eight warmest on record [EB/OL]. (2023-01-12).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past-eight-years-confirmed-be-eight-warmest-record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
IPCC. AR6-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 Augest. 1–40.
Working on a warmer planet: The impact of heat stress on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decent work.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 Geneva, ILO, 2019.
司振中,代宁,齐丹舒.全球替代性食物体系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4):127-136.
-END-
作者
陈欣
集美大学社会工作本科
新疆大学社会工作硕士2022级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阅更多春野村庄调研系列推文:
春野村庄调研报告|蓝意颖:乡村基层工作是复杂的,脚踏实地是重要的
作者|陈 欣
编辑|林晓风
支持方